1999 北美成大傑出校友得獎人
「成大電機」一直是許多青年學子夢想的科系,然而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它也是許多人開始建構、實踐夢想的起點,盧克修便是其中佼佼者之一。他曾感嘆的說:「今天我們在工業界能夠有所成長,是成大給我們打下的基礎。」從訪談中我們除了感受到他對母校的懷念與感謝,同時也發現,在夢想的道路上也許他並非始終一帆風順,卻能憑著母校的教誨與天性上的不服
輸,持續挑戰,終能成就自己的王國。
夢想試金石
民國九十七年,盧克修獲頒成大校友傑出成就獎。
回想起少年時期的大學生活,他特別感謝母校對他的培育,尤其在課業訓練上的紮實與穩健。他說系上每個老師都影響了他許多,而其中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負責教授電磁學的周達儒老師和電子電路的夏少非老師,是當時系上學業的守門大將。電磁學和電子電路都是要修三學期的必修課,若不小心被當掉,則有無法畢業的危險,再加上幾乎每個禮拜都有的考試,每位同學非得加倍努力不可。另外,比較專門的選課像半導體課,則是由魏炯權、曾繼紹兩位老師負責,而當時盧克修是在曾繼紹老師的班上。這些課程替他們打下了非常深厚的基礎。
如今,盧克修更加懷念老師們對他們這些「小蘿蔔頭」的奉獻,認為他們的嚴厲是成大教授最大的特色。他說:「你如果不努力讀書,就是被當掉,如果不想被當掉,就必須要下紮實的功夫,今天我們在工業界能夠有成長,是成大給我們打下的基礎,成大的人是一步一腳印,我們是非常紮實的訓練及教育,我們不好高鶩遠、都是埋頭苦幹,這是我們的特點,也是跟其他學校的畢業生最大的不同。」也因此盧克修在業界特別喜歡提攜成大畢業生,原因之一就是認為成大學生的基本訓練相較他校紮實,絕對不像美國的一些party學校。教授對學生的嚴格,加上紮實的訓練,造就到業界工作時願意苦幹實幹,因此也較容易有亮眼的表現。
連結過去與現在,系友會的籌備與成立
盧克修認為幾十年來成大有的很大的變化,不僅從當年學生兩班只有一百人,研究生也不多,教授十餘人,到現在整個電機系變成了電資學院,就連教授人數也增至上百人,不再是以前只有一棟系館的情況了。
作為高科技產業一部分的電子資訊,相關產業在這方面發展相當快速,同時對人才需求也就更多,成大電機系既是目前全台灣最大,也是畢業生最多的系所,若能因此培育更多優秀的人才,工業界自然是積極的歡迎與期待。
十幾年前,當時成大電機系的系主任楊明興對盧克修說:我們是全台第一大系,畢業校友這麼多,但卻沒有系友會。於是希望借助盧克修的幫助成立系友會,加上吳添壽教授的鼓吹,於是他們開始籌辦系友會。然後一直到系友會將成立時,盧克修卻被調回美國,因而無法擔任系友會會長一職,後來於是由劉瑞復擔任第一屆系友會會長。
經驗的累積,實力的展現
從德州理工大學拿到碩士學位後,1973至1974年間盧克修加入了德州儀器公司,當時德儀恰好在當地有廠房,至於為什麼在德儀能夠一路往上爬?盧克修再一次回答到:「是因為成大的訓練是非常紮實的,加上我在德州理工大學又學到一些technology。我一進去德儀是從Test Engineer開始做起,成大紮實的訓練讓我很快就升為Engineering Manager,拿到博士學位後我要求他們把我調回總部(1978年),所以我就回到Dallas(德州儀器的總部),又從engineer做起,但因為我有工廠的經驗,很快的就變成Engineering Manager,再升為Branch Manager。」從Engineering Manager、Branch Manager、Department Manager、Division Manager,到之後回國擔任亞太總裁,而再回美國就是Senior Vice President。
幾乎每隔兩三年就被進一步的提拔。盧克修把自己的成就歸功母校成大的教育,認為自己在業界比起他人擁有較多優勢的原因在於─大學時期基本課程穩紮穩打的學習,也因此多數同班同學畢業後都有傑出的表現,也有許多人同在高科技產業服務。
現在義守大學的校長傅勝利、太陽能的頂尖學者黃惠良、北美的隋景祿、中龍鋼鐵的董事長歐朝等等都是盧克修的同學,盧克修對同學傑出的表現如數家珍,他與有榮焉的說:「我們這一屆的同學都還蠻成功的。」而晚他一屆的潘晴財則當到清華大學的電機所所長,他也是從成大到德州理工大學念書,之後到清華大學當教授;而黃惠良也是Solar Energy的專家。
因為了解而自信、而傑出
創校邁入七十八年的成大,至今畢業校友將近十四萬人,成大正朝「世界百大」前進,近日國內「企業界最愛的大學畢業生」調查中,成大再次勇奪第一名,第二名則是台大。然而在另一份調查中成大卻反過來排名第二,受評不如台大的是國際觀及外語能力。盧克修就此提出看法,他認為:「不知是否因為我們地處南部,而大部分的公司都在台北的因素,我們學校的學生對於國際觀是比較缺乏的。」
當台北的學生正準備申請出國,而去考GRE、托福的時候,成大學生這在方面卻好像沒有任何準備。盧克修大學畢業後,不是出國繼續進修,而是回到系上當助教。後來恰好看到由趙教授對美國德州理工大學提供的一個獎學金,於是才去申請,並且順利取得資格出國。他笑說;「我也只申請這個學校,別人問我怎麼到德州理工大學,我說我只知道德州理工大學,於是只有申請德州理工大學,獎學金拿到後才去考托福跟GRE,當時我們在南部就沒有想到這些事情。」
至於成大要如何改進學生的國際觀,盧克修大方的指出,建議成大應該多利用校友回成大的機會,「我希望我們每次回來都能去跟學生接觸,不一定要用演講的方式,只要能夠利用機會跟大家交談,Question & Answer也可以,最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夠有世界觀。事實上我希望能藉由讓以前的畢業生回來,不需要專題演講,而是一個座談會,讓學生可以問問題。」盧克修發現成大的畢業生習慣埋頭苦幹,卻不擅長發問,所以不論在他的公司或是在學校,他總是鼓勵學生發問。擔任亞太總裁的時候,他去過世界各國,發現台灣的員工都不擅長發問,於是到各部門去開會的時候,總是要求他們提出問題,否則就輪到他們被提問,藉此訓練員工,成果是相當有效的,問題經常一個接著一個而來。盧克修也建議在校生:
「我希望學生不只是在課堂上開始願意提問、有疑問就提出來,美國上課是隨時舉手的,你有問題就發問,其他人聽到你的問題也會開始問相關的問題。因此,我希望利用校友回來演講的機會,透過問問題讓大家看到、聽到更多不一樣的東西,這就是—世界觀的培養。」盧克修提到自己在工業界將近四十年,擁有至少三十年經營管理的經驗,甚至Dallas的成大校友會也是他創辦的,本身即有許多經驗可以與在校生分享,這些都是成大寶貴的人力資源,代表著成大學生視野與展望的遼闊。
至於外語能力的培養,盧克修認為英文不好的原因在於不敢開口,慢慢敢講就會進步,至於文法反而不是最大的問題。成大學生外語能力在這方面已經很足夠,不需要自卑。盧克修舉了一個例子:「我們以前讀英文時,說介系詞不能在最後一個字,美國人卻說”What for?”,for的最後就沒有了,我以前學英文覺得自己最大的問題在文法,但美國人說話其實不太管文法,甚至拼字也經常錯字,由此可知英文只要你敢講就好!」
遊學取經,回饋母校
盧克修提供他在美國留學的經驗,認為因為美國的頂尖大學都非常有錢,能夠聘請較好的老師,也能提供學生更多的獎學金。所以不同於台灣學生,美國學生是以哪個學校能提供獎學金、生活補貼作為就讀的標準。至於那些巨額的資金從何而來?盧克修說:「他們的錢就是校友捐贈的,校友捐贈絕對不會單純只是硬體,而是客座講座的錢。然後會有一個基金,這個基金就是給獎學金、給客座教授;給客座教授就可以請很好的客座教授、給獎學金就可以找到很好的學生,有好的學生就容易成功,他一成功又會回饋給母校,這些錢就又可以用來找更好的教授、更好的學生,人家是這樣來的,絕對不是靠政府的一百億。」美國頂尖學校幾乎都是私立學校,例如哈佛、普林斯敦、史丹佛等都是私校,也都非常有錢。
秉持著回饋母校的用心,盧克修在德州理工大學捐贈了一個客座講座,如今講座贊助的教授即是Ronald Lie。由此,進一步提供成大電機系與之合作的機會。
學生可以在成大讀一年,之後再到德州理工大學就讀一年,就可以拿到兩邊的學位,在德州理工大學就讀的那一年盧克修經營的公司會提供獎學金。「我們的做法就是雙學位,這邊的碩士讀一年、那邊的碩士讀一年,畢業後兩邊就都是碩士學位。在德州讀碩士的時候同時還可以拿獎學金,畢業之後還可以選擇來我們美國的公司做事,也可以選擇來我們台灣的公司做事,保證會有工作。」盧克修對此信心滿滿。
另一個重點是「怎麼樣能夠拉來以前的畢業生,並捐贈足夠的經費讓學校去請教授、給獎學金」?身為德州理工大學校友基金會董事的盧克修,發現校友捐贈的錢都直接進到校友基金會,至於要發多少錢給各系當獎學金就由校友基金會作決定,而各系就拿著這些獎學金去吸引學生就讀。好比國內今年考取滿分的學生,捨棄台大就讀其他能夠給予獎學金的學校一般。在德州理工大學,校友基金會都擁有好幾十億美金,但他們並不運用本金,只用本金孳息的4%來當獎學金,由此確立資金絕對充足,並且會持續增加。比起把所有金額拿去添購硬體設備,這種方式更能確立校友基金會的永續經營。
「台達電和奇美也都捐了很多錢給我們電機系,當然添購硬體也很好,但是一定要有錢進入基金會,並拿來聘請更好的教授,這樣才能永續經營。如果我們把這些錢拿來生利息,把利息拿來請好的客座教授、當獎學金找到好的學生,他將來畢業後一定願意回饋母校,基金會就會變得更蓬勃。」盧克修畫出了成大未來的藍圖,指出想要邁向頂尖一流大學並不能只靠政府。
美國的頂尖大學校長(Chancellor)唯一任務就是募款,校友甚至業界都是募款的對象。德州儀器有個基金規定如果員工捐一萬給德州理工大學,那麼基金也捐一萬。盧克修在德州儀器的時候經常鼓勵員工捐錢給德州理工大學,他說:「很多企業都是這樣,他們有自己的基金可以做慈善工作,員工願意捐多少他們就會跟進。這麼一來,學校不只可以收到畢業生捐的錢,還可以收到公司捐的錢。」
逆風飛翔,穿越金融風暴
在金融風暴的壓力下,作為公司經營者與領導者的盧克修,指出「在美國最關鍵的人不是『董事長』而是『執行長』,CEO是整間公司的靈魂」,這和台灣大部分中小企業最關鍵的人物是董事長很不一樣。
他認為作為執行長第一件要做的工作是建立公司的文化,一個公司的文化足以確立公司的成敗;第二,則是建立公司的願景(vision),一個公司一定要有一個願景,訂定出公司未來的走向與發展,公司上下員工才會有凝聚力;第三則是確立使命感和策略(mission & strategy)。一個公司一定要擁有自己公司的文化,願景在哪裡?使命感在哪裡?策略為何?這樣才能夠把整個公司凝聚在一起,把大家的潛力激發出來。盧克修特別提到還有一個因素也非常重要,就是Succession Plan (繼承人計劃or接班人計劃) ,他說:「自己和底下的人都必須要有SuccessionPlan,公司才能永續經營。」作為領導者要懂得培養底下的人,底下的人也要懂得蓄積自己的能力,成就一個公司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整個公司凝聚在一起。
一個好的領導者要懂得如何在金融風暴中掌握時機調整經營公司的策略,而在金融風暴過後,又要如何調整公司的策略,這都是很重要的。盧克修舉例:「像我們公司是以Growth為主,在金融風暴以前我們是Driving for growth;金融風暴來時就必須守成並確保公司的cash flow、注意資金的調動;金融風暴過後,要知道如何在別人之前轉變公司的策略,如何從成長到保守,從保守到成長,這些都是CEO的責任,要帶領公司去改變。」
遭遇挫折「沒有關係」,讓夢想開枝散葉
從台南一中、成大電機到德州理工大學博士,盧克修一路獲獎無數,在經營公司方面也有很大的成就。儘管如此他並不諱言自己在人生這條路上也曾的跌跌撞撞。在德州理工大學拿到碩士學位後加入德州儀器工作團隊,一年以後利用聖誕節結婚,卻連蜜月都不敢去,一月一日就趕緊回去上班,然而儘管如此戰戰兢兢,卻仍舊意外的在一月十號收到解雇通知。如今他回想當時的狀況,說到:「人生絕對不是順利的,可是一定要抱持正面的態度。我在德州儀器當到Engineering Manager,拿到博士學位後則轉到總部,即使找不到manager的工作,我也願意回頭做engineer的工作。1978年我到Dallas之後又從engineer做起,再做到Engineer Manager、Branch Manager。然後公司決定將我的部門整個解散,卻不准我走,要我負責把整個部門shut down,每個人都跳槽到別的地方去,我就留下來好好的把這個部門close down,之後就讓我在公司部門裡面找工作。」
態度才是決定一切的關鍵,沒有人沒經歷過挫折,但重要的是知道「沒有關係」,當盧克修從工廠的Engineering Manager回到總部去當engineer時,他說「沒有關係」,因為了解回到主幹是為了走更遠的路、才能更加成長。一直在枝幹,不但長不高、也比較沒有發展的空間。有很多人升上去就不願意再下來,然而一棵樹一旦抽到旁枝,即使一直往上走也是沒路的;相反的,如果願意回到主幹來,就可以長得更高、有更多開花結果的機會。因此他回到主幹、回到總部,在總部獲得了機會,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這才是正向面對挑戰的態度。
在夢想的道路上,盧克修遭遇過挫折,也曾被解雇、部門也被整個裁撤過,但因為擁有正面的態度,告訴自己不要灰心、失望,把挫折當成人生的經歷及考驗,「沒有關係」並非無關緊要,而是因為了解了挫折的重量,由重到輕是一段煎熬的心歷路程,惟有坦然接受失敗,才能在下一步站得更穩。
最後,盧克修大方分享兩點成功的經驗:「一是要有正面的態度,二是要知道你在做什麼(What are you doing this for)?」只有積極正向的思考,才能夠讓夢想走遠。而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只要有目標、有態度,絕對可以成功!